复试调剂:国内考研卷到了什么程度?
调剂入选者人均400+。
这是今年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的调剂复试结果名单,如你所见,清一色的初试400分以上种子选手,录取66人中仅有8人初试成绩在390-400分区间。最高分427,最低分391。
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2024年硕士招生调剂复试结果公布(第一页)
而发生在福师的这出罗生门,是个例,非个例。
01
考研调剂,烈火烹油
鉴于探寻今年考研调剂的真实情况,康石石采访了朋友Meng老师,任职北方某双一流大学设计学科研究生导师,非211,但艺术学科较优:
“刚开放调剂时有个学生来联系我们,总分403,英语76,拿过很多设计奖和论文。我看到时都挺惊讶的,条件非常好。本科八大美院,背景不错,调剂这边其实算低走。但孩子看上去有些不自信,问老师你看我这条件可以吗,应该是被别的学校拒绝过。后来我们复试合格后就录了。
等调剂结束,学校核对信息时发现此类高分学生居然不是个例,今年高分调剂情况已经达到往年之最,因此在调剂筛选时的标准也随之涨高。”
Q:是因为今年考研竞争内卷度再次过盛引起的“高分陷阱”吗?
Meng老师思索了下回答,“原因有很多重。这是其一,还有其一是因为近两年留在国内读研的尖子生比重增加了,能考高分的人越来越多,二战、三战能刷分的人也越来越多。”
https://botanwang.com/articles/202403
Meng老师的观点虽然是一家之言,难有数据证实。但就康石石多年的留学和保研教育培训经验观察来说,确实有此类趋势的发生。
以同济大学近十年本科毕业生升学数据为例:
数据来源:同济大学
从2014届到2023届,这十年间,其实同济本科生整体的升学率变化并不算显著。2016年是57%,2022年还是57%,只不过去年的确有小幅度的上涨,涨到了62%,但问题不大。
对如同济、清华这类大学毕业生来说,其实在就业层面上他们比别人的烦恼要少很多。虽说现在就业市场卷的有些不可理喻,要卡你第一学历背景、卡你是不是研究生、卡你有没有实习经验,但对头部大学学生仍旧十分宽容。
同济历届毕业生中过半数都选择了“派遣”就业,所谓派遣就是大量使用在政府单位,企业单位,国企和大型私企里面,那些比较难进的单位。同学们关心的定向选调也属于“派遣”。通俗来说,就是“进编机会多,没有靠考研就业的必要”。
图源:同济大学2023届毕业生规模、结构、毕业去向落实率(就业率)、就业流向
而剩下的半数学生绝大多数都走了升学的路径。
然而,虽然同济的整体升学率变化不大,但关于到底选择留在国内读研、还是出国留学读研,同学们的选择发生了极大的改变。
数据来源:同济大学
十年前,选择出国留学的学生比率为42.85%,此后逐年下降,再经过疫情三年的洗礼,已锐减到21.91%。唯独2023届,他们刚走出疫情的阴霾,经历了一小波反弹,涨到了28.30%,但整体还是呈下降趋势的。
同样,清华、北大等头部院校,也是如此:
清华大学 选择国内升学占比65.6%
图源:清华大学2022年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
北京大学 选择国内升学占比63.89%
图源:北京大学本科教学质量报告(2022-2023学年)
这个数据挺让人细思极恐的。恐的不是留学人数减少这事,而是——这些名校生,这些特别会考试的名校生,一扭头油门也不踩地直接涌入国内研究生考场参战了。
你的竞争对手,是一年比一年厉害。
02
400分,撕破考研内卷遮羞布
学者黄灯,任职广东和深圳二本院校和职业大学教师多年,她通过对4500个学生的长期观察和长达10年的跟踪走访,探寻遮蔽在“双非大学”、“二本院校”这类大众脸谱标签的背后学生们的真实模样,写下了《我的二本学生》、《去家访》等著作。
从黄灯老师的书中和演讲中,有一些话令人感触颇深。
起初,在写书前,黄灯和很多普世观点认为的一样,感觉这些孩子之所以能进二本院校,是因为学习不太用功。
“2005年,我进入广东F学院当老师的时候,大学已经扩招。一条高等教育的歧视链已然清晰。这种歧视逐渐带上了一种道德上的批判和傲慢。我有一种错觉,学生们考大学比我那个时候要容易得多,要考上二本院校,读书不用很苦。” 三联生活周刊《家访二本学生,我被颠覆的认知》
但这个想法终究傲慢了。生活在广东的学生家庭,并不是像电影里演的那样,一人一盘钥匙串,早上10点慢悠悠吃着早茶,下午打打麻将收收租过日子。在广东的艰苦家庭,非常非常多。
当黄灯随着学生走入山中老家,看着布满泥巴碎石的山路,乡镇拥挤的教室,学生精心保存的高三那年用废的两百支圆珠笔,她感受了他们努力念书的决心。在全村都没几个大学生的情况下,家长们都很骄傲地认为,孩子——
“考到了一个二本院校,很了不起”
图源:黄灯在十三邀节目的访谈
然而个人的满足终究无法代表群体,即便在广东的校园内,学校给学生灌输的仍然局限于“北上广工作定居”、“是否985、211”等单一向度的评判标准。
焦虑,并不只属于二本学生。
2024年1月,黄灯与媒体人白岩松在北京进行了一场访谈,与座者有来自双非大学的学生,也有清华、北大、人大、中山等国内TOP20大学的学生。但神奇的是,无论是“好学校”的学生,还是“差学校”的学生,大家焦虑的点居然是可以共鸣的:
黄灯也发现,年轻人面临的冲突是同构的,所谓重点大学的学生甚至更焦虑,“他们始终是被期待的,一直就在很好的评价体系里面,始终处在前面,所以当社会真相的一面露出来以后,那些孩子其实也挺难的。” 南方周末《黄灯:看见二本学生之后,他们的来处与出路》








长按下方二维码即可